玩野城镇制作(CHM格式电子书):
  语文阅读强化电子书.chm 下载
  人生必读散文精选.chm  下载
  《三国演义》简明版.chm 下载

语文传统文化知识:礼仪习俗

古代礼仪制度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001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002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003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004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005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001 飨燕礼:飨礼规模宏大,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万寿节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002 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003 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始加冠笄,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

001 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002 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003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射礼有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
  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
  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
  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
  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
  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

我国七大风俗文化圈

  我国风俗文化依据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大致划分为七个风格文化圈。

  东北风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东部,特点是满民族风俗的大融合。

  游牧风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部及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

  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大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淮河,西抵青海湖东,东及黄海,是我国传统文化发祥地,其特点是重乡土情谊。

  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西到青海高源东侧,东、南均迄于海,具有发展快速突兀起伏的特点。

  青海风俗文化圈:特点是藏族风俗同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贵风俗文化圈: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风俗文化千姿百态。

  闽台风俗文化圈:一海之隔,方言相同,习俗相仿,特点是保留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现象,为中国风俗文化的活标本。

===========================================================
吉礼

祀天

  祀天是虞舜时期祭天的典礼。殷商时期,天神是“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臣工使者。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有“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五行、五方帝与五方、五色、四季、五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构成了我国古代祭大典的基本网络。

  001 圜丘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汉高祖时期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后汉时期在洛阳城阳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隋唐时期圜丘制度与东汉时期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定为犬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清世祖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002 大雩: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

  003 日月:相传古代帝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日,余则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之年时,皇帝亲自祭月,余则由武臣代祀。

  004 星辰: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所谓的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祀地

  001 方丘祭地:祭地是对土地的崇拜,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效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002 四望山川:“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

  003 封禅:“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后行封禅礼的帝王有后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最早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

  004 社稷:祭祀是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

宗庙祭祀

  001 帝王宗庙祭祀: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古时宗庙,天子、诸侯皆建于中门左侧,大夫则左庙而右寝。宗庙四周有墙垣,叫“都宫”。都宫之内,诸庙都南向,昭庙在左,穆庙右右,依世排闪。秦代遵用天子七庙制度,宗庙在雍城、咸阳一带。清代太阳为四祖庙,祭祀始祖泽王以下四先祖。太庙仍在端门之左侧,前殿供奉太祖太后神龛,中殿供奉列圣列后,后殿供奉祧庙神龛。两庑东侧为诸王,西侧为功臣。每年清明、除夕、诞辰、忌辰、中元及四孟月祭祀。

  002 在夫士庶宗庙祭祀:大夫、士、庶祭祀祖先的礼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礼经规定的制度。第二个阶段是周礼的变通和改造,私庙制度逐渐完善。第三个阶段是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始于南宋。

其它祭祀

  001 祀先代帝王:祀先代帝王: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上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002 祀先圣先师:祭祀先圣先师是立学之礼,唐代确定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祭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学校祀先圣先师周公、孔子始于东汉明帝。清代,盛京建有也庙。祀礼规格升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礼。祭孔礼仪在文庙举行。

  003 五祀:五祀是指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五祀是与五行、四季、五脏等搭配,春祀户;夏祀灶;季夏之月祀中溜,中溜即中室;秋祀门;祭井也在冬室。唐、宋、元时又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


人物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婴儿:人初生时;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一至三岁的孩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垂髫:七、八岁以下的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tiao):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通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女孩七岁称髫年,男孩八岁称龆年或髫年。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十岁以下通称。
  幼学:满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总角:童年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带钗。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志学之年: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束发:古代男童成为少年,将头发束成一髻。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通称;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通称。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也称〖碧玉年华〗。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初初成年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二十岁女子、〖花信年华〗二十四岁女子、〖待字之年〗待嫁女子、〖标梅之年〗出嫁女子。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又称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也称为平头·甲子·耳顺之年,六十以上又称为“耋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八十岁之年;
  鲐背:九十岁之年。
  耄耋:《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后来用“耄耋(mao die)”泛指年寿高。
  期颐:称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白首:通称老年人,又称皓首;
  黄发:通称长寿老人;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中寿:七十为中寿;
  上寿:九十为上寿。


结婚纪念日的名称

  一周年称纸婚,最初结合薄如纸。
  二周年称杨婚,象杨树叶子一样飘动。
  三周年称皮婚,象皮革一样有点韧性。
  四周年称丝婚,紧紧地缠在一起。
  五周年称木婚,已经如同木质样坚硬。
  六周年称铁婚,夫妻感情牢固如铁。
  七周年称铜婚,比铁坚韧而不易生锈。
  八周年称陶婚,如陶瓷样坚硬美丽。
  九周年称柳婚,如垂柳样摇摆不折。
  十周年称锡婚,象锡器柔韧不易破碎。
  十一周年称钢婚,象钢样坚硬不锈。
  十二周年称链婚,象铁链样扣一起。
  十三周年称花边婚,不但坚韧而且很美。
  十四周年称象牙婚,时间越久越晶透美丽。
  十五周年称水晶婚,透明晶澈而光彩夺目。
  二十周年称搪瓷婚,光滑无瑕但需防跌。
  二十五周年称银婚,婚姻恒久第一大庆。
  三十周年称珍珠婚,美丽珍贵使人艳羡。
  三十五周年称珊瑚婚,嫣红而宝贵。
  四十周年称红宝石婚,更名贵难得。
  五十周年称金婚,婚姻恒久第二大庆。
  五十五周年称翡翠婚,如同无价之宝。
  六十周年称钻石婚,人生难得最隆重庆典。

民间崇拜的各业祖师

  理发业祖师:吕洞宾裁缝业祖师:轩辕氏
  蚕丝业祖师:缧祖织布业祖师:黄道婆
  火腿业祖师:宗泽木匠业祖师:鲁班
  竹匠业祖师:泰山酿酒业祖师:杜康
  中医业祖师:华佗茶叶行祖师:陆羽
  染坊业祖师:葛洪豆腐业祖师:乐毅
  造纸业祖师:蔡伦中药业祖师:李时珍
  铁匠业祖师:李老君梨园祖师:李隆基
  评话祖师:李敬亭制笔业祖师:蒙恬
  制伞业祖师:鲁班茶水业祖师:三官
  屠宰业祖师:桓侯文具业祖师:文昌
  烹饪业祖师:詹王米店业祖师:王爷

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师父、师傅: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长、外傅:古代对教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
  博士:经常教师的称谓
  老师:宋元时期对小学教师的称谓。
  先生:古代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代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古代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后称之为“国子监”)教师的称谓,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以后历代对京师所谓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的称谓。
  教习:明清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庶士生)之师的称谓。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队员绵称“训导”。
  山长或院长:学院中讲学教师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师保、师友:古时贵族子弟有师有保,弘统师保。晋代有师和友在诸王左右陪侍辅导,故称“师友”。

对死亡的不同称谓

  英雄之死称牺牲;烈士之死称就义;
  为国之死称捐躯;救人之列称献身;
  师长之死称千古;长辈之死称见背;
  病榻之死称断气;公务之死称殉职;
  遇险之死称罹难;突然病死称暴亡;
  帝王之死称驾崩;僧尼之死称圆寂;
  教徒之死称升天;道人之死称羽化;
  亲人之死称永别;他乡老死称客死;
  婴儿之死称夭折;短命之死称夭亡;
  罪犯之死称毙命。



  号也叫别号或别字。号与字不同,字是成年是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王安石,晚号半山。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青莲居士--唐•李白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
  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淮海居士--宋•秦观
  白石道人--宋•姜夔
  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
  芦山居士--宋•张元平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
  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
  六如居士--明•唐寅
  温陵居士--明•李贽
  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礼貌的称谓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我国历史上的“十圣”

  酒圣:杜康,夏朝帝王,传说为酒发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的作者。
  草圣:张旭,唐代书法家,他擅长草书,对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
  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武圣: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人,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尊其为“关圣”、“关帝”。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人,是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主要伤口有《黄庭经》、《兰亭序》等。
  画圣: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陆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经》三卷。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庙号

  汉代时,有功有德的皇帝还有庙号。称祖称宗,每一朝或代的第一个帝王常称“太祖”“高祖”或“世祖”。唐以前,对殁世的帝王,多称谥号。唐以后,多称庙号。



  按《礼记》所记古人取名应该是“幼名冠字”小孩子生下来三个月由父亲取“名“名是幼时由长辈所起,供君父等尊者和长辈呼唤的,上古时期的商代,往往以某生日给起名,当时最流行的风俗之一就是以干支命名,周取代殷商后,隶主贵族更把人的出生时神秘化。据说人命名时应遵守的礼仪有信象类假,所谓信就是如鲁公子出生时手里有纹类似友字于是名友。所谓象,如孔子出生时脑袋像土丘,于是名丘。所谓类,即生子与其生父有某处相类似,如齐桓公太子与桓公生日相同生子就以同命名。所谓假,如孔子儿子出生时,鲁君派人送鲤鱼来贺于是名鲤。战国时期,人们用灼龟卜兆的方法命名。但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如男取女名,详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徐夫人即姓徐名夫人。此外还有在姓名之间加某个衬词,像教材中提到的烛之武,孟施舍,申不害。之施不都是姓与名之间加的衬词。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古代同一族中子孙繁衍多了,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一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这种特殊的称号就是氏。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中季康子,是当时鲁国的大夫,鲁哀公的权臣,被称为季孙氏;《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只有名“丁”而无氏庖者:厨师也;第五册《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位名为孟的优伶。由贵族有氏,而贱者有名而无氏,可以看出古代贵族男子称氏,用来别贵贱。同时用氏可以封国封邑。例如第五册《崤之战》中的原轸,因受封于原,才改本氏 “先”称原轸的;再如<<屈原列传>>有屈原”楚之同姓”意思是说屈原本与楚王室同姓,后因祖上受封于”屈邑”,所以又以屈为”氏”;此外还有以官名为氏的,以所居地为氏的,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的页下注解中有”共工”传说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其后人以官为姓,<<崤之战>>中有秦军统帅”百里孟明视”其姓百里”就是地名.以技为氏或以祖先的字,谥号为氏的, 也是有的。

文人书斋名趣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
  刘禹锡--陋室
  诸葛亮--茅庐
  杨雄--玄亭
  陆 游--老学庵
  蒲松龄--聊斋
  张 溥--七焚斋
  刘鹗--抱残守缺斋
  梁启超--饮冰室
  鲁迅--绿林书屋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柳亚子--羿楼
  梁实秋--雅斋
  孙 梨--耕堂
  姚雪恨--无止境斋
  杨树达--积微居
  丰子恺--缘缘堂
  梅兰芳--梅花诗屋
  冯友半--三松堂
  王 力--龙虫并雕斋
  阮章竞--苦噪楼
  陈 恒--励耕堂

历代文坛“四大家”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页?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扬州八怪”与“秦淮八艳”

  “扬州八怪”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在扬州卖画的一批“怪画家”。他们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正统画家有所不同,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当时的习俗也不大一样。他们是:李渔、郑燮、金农、高凤翰、李方膺、黄慎、边寿民、杨法、汪士慎、高翔、陈撰、罗聘、闵贞、李勉?。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生活在古城金陵的八位名妓。“八艳”是:卞玉京、陈圆圆、马湘兰、柳如是、寇白门、李香君、顾横波、董小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与补充。名与字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名与字意思相同,战国诗人屈平,字原,平与原是同义词。三国时大将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巩与固也是同义词。(2)名与字意思相反。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字子明,蒙与明意思正好相反。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语义相反。(3)名与字语义相关联。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字笠鸿,有渔翁戴笠的意思。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而大鹏展翅就是飞。(4)名与字取自古书古典。三国时曹操,字孟德,是丛《荀子》中“夫是之谓德操”中而来的。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面加个“子”,表对男子的尊称,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用“元,公,德,文”等褒义词起字,表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例如:桃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刘备,字玄德。在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往往加上“姓”。

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们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的作为,给予的一种称号。(1)用“文武昭景宣惠元平康明”表褒扬;(2)用“灵厉炀”表批评:历史上的周厉王,暴力且多疑,“防民之口,甚与防川”,故谥号“厉”;(3)用“怀慰哀”表哀怜,《屈原列传》中的楚王,屡次被张仪等欺骗,客死于秦。令人哀怜,故谥号怀。(4)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也给谥,称私谥。注•给人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例如《五人墓碑记》中的周顺昌,死后“赠谥美显,荣与身后”,周顺昌死于明熹宗之时,崇祯皇帝即位后才追赠谥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