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短文精选:领地与攻击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个水槽中,放置了二十五种鱼,共一百多条。不一会儿,就发生了残杀。经计算,同类相咬与异类相咬的比例是85:15。
由此种观察入手,说明两个问题:领地与攻击。
领地是动物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们通过领地来解决资源的分配问题。这资源既包括食物,也包括异性。领地需要有清晰的边界。不同的动物靠不同的手段设置边界。鱼类靠其色彩,鸟类靠其鸣叫,哺乳类动物靠其气味,尿与粪,它们通常将之排泄在领地的边界处。
攻击是动物的四种本能之一,其余三种为:食、性、逃跑。一种常规性的先天行为必有其积极功能。攻击的积极功能在于:强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异性,对种族的将来有好处;而同种间的争斗可以使它们在空间上获得合理的分布,不至于过于密集而耗尽食物。因此,同种间的攻击远远超过异种间。并且,社会动物多是社会地位的追求者,同种动物中,阶级地位越接近,紧张程度越高。因为同种动物、阶级地位接近的动物,在争夺同样的资源。
没有积极的功能,攻击不可能持续至今,但攻击也有消极后果。其极端的后果将是种族衰落乃至消亡。因此恰当地使用攻击手段是一切动物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手段是将同种间的攻击变成“仪式化”行为。两只公牛交锋时,各自用其巨大的牛角将地皮铲得尘土飞扬,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弱势者往往从这一仪式中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及时退却,而强势者从不追赶。哺乳类动物中没有嗜杀同类的现象。最嗜杀的狼,恰恰有最好的抑制能力,从不向同类真正地实施武力。如果没有了这种抑制力,狼很可能早就灭绝了。
摘自2001年3月8日《中国财经报》作者郑也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