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短文精选:作文为什么不能说真话
《中国青年报》6月5日刊登记者专稿《关注中小学生作文》。文章认为,僵化的作文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可怕的是塑造了中小学生的双重人格。现摘录如下。
“谁在作文中写过假话 ”在一次和中学生的交流会上,记者问在座的20多名同学,几乎所有同学都举起手。
许多同学都告诉记者,老师就喜欢一个框子套出来的作文。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是谁,猛一听,就像是一个人写的。
一个参加了北京市圣陶杯作文大赛的女生,说起她的经历。作文大赛的题目是:我最想生活的时代。“我开始写的是,我最想生活在苏格拉底时代,因为那时候思想非常自由。可带队老师告诉我这样写不行,太消极,不乐观。应该让人从你的文章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我知道,老师那么教我,是想让我能够在比赛中获奖”,这个女同学说,“虽然,那不是我想说的话。”
一个叫王禹华的同学说:“我们做作文,很少让自己拟定题目。从小到大,老师出的作文题就那么几个,像‘记一件难忘的事’、‘那一次我……’、‘雨中送伞’、‘师生情’,差不多每个同学都写过好几遍。”
小贺是个初二男生,有次寒假他和家人外出旅游,在外省的一个小镇赶集时,他看到当地有几个税务人员戴着墨镜,对卖东西的农民又打又骂地要钱,十分生气,就写在作文中。结果作文本发下来后,被老师批改得一无是处。老师把小贺找去,说:“那么多好事,你为什么不写 ”老师还告诫他:“要是毕业考试时这样写,你就完了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