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短文精选:“鸭毛”不骂不会掉
汉语中有许多文字比较含蓄,然而时下这些含蓄代名词在发挥其本意的同时也已成为许多腐败者手下的掩饰之物。
许多单位领导批评下属时不愿直呼其名,而是常用“有的人”,“某些单位”等代名词,这种批评不痛不痒,讲者和颜悦色,听者无动于衷,过后被批评者仍然我行我素。单位招待费高得惊人,原因竟是招待费各项规定中“一般”一词用得太多,如规定“招待来客,一般不进饭店设宴,就餐标准一般在元左右,上级检查工作一般不允许就餐……”显然,许多就餐者却视作“一般”之外处理了。如果这里的“一般”换成“一律”,那么结果肯定大不相同。
《聊斋志异》中有一则“骂鸭”的故事。有个叫张三的人因偷食了邻居周小妹家的鸭子而长了一身鸭毛,他想尽办法要保面子,可鸭毛就是不掉。直到一天夜晚,张三梦见一位老神仙讲:“你这‘毛病’须经过周小妹骂方得痊愈。”张三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如实告诉周小妹,经周小妹一顿叫骂,张三身上的鸭毛才脱落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有失误,甚至犯错误,如果批评时只用“有的人”、“某些单位”等等,这样一味姑息迁就犯错之人,等到铸成大错,或许连忏悔改正的机会都没有了,要明白许多情况下“鸭毛”不骂是不会掉的。
摘自6月7日《大众日报》作者沈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